欢迎访问 文教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献资料

清华大学携手合肥一六八中学共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密码”

时间: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5月18日,清华大学、合肥一六八中学联合主办,德育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大学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高端论坛活动”在一六八中学隆重举行。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所所长王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森林、清华大学安徽招生组副组长陈超、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为中、德育报总编辑王晨光、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徐磊,合肥市各区教育局领导以及来自全省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名校校长、合肥一六八中学教育集团中层以上干部、集团校代表等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洪亮庄严的国歌声后,合肥一六八中学党委书记吴菊文发表了致辞。吴菊文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决策,需要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为了让党中央号召落地生根,牵手合肥一六八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这是对学校的充分信任和极大鞭策。合肥一六八中学将做好“价值认同、规律认知和职责认领”三篇文章,竭其所能种好的责任田,和兄弟学校一起演好大合唱,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奠基工作。

  王建作了题为《新高考背景下大学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的报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的系统谋划,更离不开基础教育的系统支持。报告从国内外对拔尖人才研究的模式切入,详细介绍了当前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思考与行动,指导性强、涵盖面广,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李森林以《学会高效学习,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思考》为题,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总结了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十个特质,并重点从“好奇心”与“学习方法”入手,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引起共鸣的案例,形象生动的图片,将教育理念缓缓植入与会嘉宾内心。

  合肥一六八中学校长罗在兵以《营造全新教育场域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题,和与会来宾分享了合肥一六八中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罗在兵从价值引领、培养机制、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介绍学校的全新教育场域。多年来,合肥一六八中学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等优势,积极开展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果。22年来,经过三任校长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合肥一六八中学不仅办学成果亮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特别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走出了学校的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罗在兵特别指出,重“创新”才能更“拔尖”,积极构建基础教育新场域,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涌现,这是一条正确而漫长的征途。学校既强化横向关联,建立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也深化纵向衔接,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模式。

  会议的第二部分,与会嘉宾围绕三个主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理念、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同领域、不同教育学段相互分享、碰撞,引发与会领导、嘉宾深入思考。

  

  在“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路径探索”分论坛中,合肥第四十五中学校长姚剑和合肥第四十八中学书记刘继宏分享了各自学校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做法,芜湖一中副校长何家传就竞赛培养的具体做法做了分享,瑶海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袁乃玉则从理念上介绍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京东方科技集团合肥区域总经理丁光辉从企业用人、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拔尖创新”的理解。陈超从清华大学培养人才方面介绍了具体做法,鼓励各初高中继续在各自领域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

  

  

  在“基础教育学段路径探索”与“家校社协同培养路径探索”两场分论坛,与会嘉宾讨论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启迪,精彩纷呈。

  

  “慢教育”才能出“真人才”。论坛进一步达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和个体差异、突出实践能力等诸多共识,给与会嘉宾带来启发和智慧。全体一六八人也将发扬创新的特色,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先进办学理念、务实工作态度,久久为功,以更突出的成绩助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唐天辉 程琪 洪丽 周宗宇 苏键)


原文链接:http://jyt.ah.gov.cn/xwzx/jcjy/407056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教师说课提技能 实验教学展风采 铜陵市举办2024年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下一篇:怀宁县开辟“1+1”思政教育新路径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法治网 wj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14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