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作为安徽省首批、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正着力构建“课程-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科学教育新生态。蚌山区通过课程革新夯基,校园活动激趣,实践体验深化,让科学教育浸润每一所校园,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插上“创新翅膀”。
在蚌埠第一实验学校的STEM课堂上,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调试太阳能小车模型。“我们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培养科学思维。”副校长陈四安介绍,该校构建“问题导向+项目驱动”课程体系,配套生态观察角等实践场所,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手创造。
蚌埠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推动信息科技与科学教育融合,以“小舞台 大未来”理念为指引,开设“创客教育启蒙”等多元课程,还将编程、智能设备嵌入科学课程,模拟实验模型、辅助生态监测,夯实科学思维,提升信息素养。
蚌埠市蓝天路小学通过水质生态净化、智能喷灌系统等科技劳动课程,推动项目式多学科融合学习。同学们借温度、湿度传感器辅助科学种植,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让植物生长观察更精准。种植园还搭建云社区,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3,2,1,开始!”在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现场,欢呼声与惊叹声交织。火焰掌实验里,老师巧妙操控火焰,在掌心跳跃的火苗似灵动“火精灵”,神奇又炫酷;马德堡半球实验中,同学们合力拉扯,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强大力量,直观理解物理原理。这场精心筹备科技盛会中,机器人编程竞赛、创意搭建、科技小制作等项目更让同学们摩拳擦掌。全校学生在动手实践与趣味体验中,叩响科学之门。校园洋溢着创新活力,成为孕育科学梦想的欢乐场。
在蚌埠市城南学校“小小农科院”,学生正检测土壤pH值。“我们用科学方法种植蔬菜,丰收时特别有成就感!”学生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日常观察数据,与“豆包”“讯飞星火”等智能体展开对话,获取更多研究建议。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稻鱼共生”“非遗酿酱”“厨余发酵”“智慧机床”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科技节”“丰收节”等活动展示成果,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蚌山区每年组织学生赴科技馆、企业开展天文观测、地质考察、参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线等活动,提升实践参与感。蚌埠第一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浮法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研学。在沉浸式研学中,学生们触摸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前沿材料,近距离观察0.12毫米薄如蝉翼的玻璃。同学们还通过趣味问答深入探究材料特性,在亲手操作实验设备中深化课堂知识理解,感受科技创新背后的坚持。
未来,蚌山区将深化“学科、技术、实践、生态、文化”五维融合,继续努力打造省级科学教育先行区。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法治网 w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