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期间,自治区教育厅策划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主题专访,展示广西各地各校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今天,一起来看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徐华蕊的专访《以教育家精神铸魂 以人工智能赋能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问:请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部署安排,结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情况、目标路径、落实举措,谈谈如何创造性推进教师队伍改革发展?
徐华蕊: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安排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着力构建适应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体系。
一是建强人才吸附“新磁场”。面向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行高端人才协议工资制、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制、紧缺人才项目制等制度,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例如,从国外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丁数学教授,带动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教授,为学校成立广西首家人工智能学院创造了人才条件,也为学校投身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激发人才培育“新动能”。实施“大师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提升计划”“团队计划”等5大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年薪制“特设岗位”,推行揭榜挂帅,持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实现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
三是打造人才创新“新高地”。聚焦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光电技术、先进封装等关键领域,创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5个、广西创新团队7个。
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其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徐华蕊: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近五年,学校共引培国家级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59人,为广西输送了电子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名,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年增长20%以上。
教师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作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应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当好三种“关键角色”。一是甘当学生成才的“引路者”。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筑牢师德师风底线,自觉涵养高尚师德,以德润身、以行立教,甘当人梯、乐于奉献,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勇当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身天职,甘于站稳讲台、守好课堂。要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要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三是争当科技创新的“先锋者”。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聚焦交叉前沿领域,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持续推出原创性、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在打造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方面,有哪些探索和举措?
徐华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打造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与未来课堂。为此,学校系统布局,着力实施“AI+素养提升工程”、构建“AI+课程教学体系”、建立“AI+评价反馈机制”。
在实施“AI+素养提升工程”方面,学校采取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培养路径。一是通过分层分类组织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研修和基础素养提升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积极遴选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及“双一流”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专项研修,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深化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通过挂职锻炼、联合培养博士后等多样化途径,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
在构建“AI+课程教学体系”方面,学校聚焦于深度融合与场景构建。一是精心构建覆盖基础原理到跨学科应用全链条的AI课程体系,融合通识教育、核心技能、学科知识与垂直应用,为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二是充分依托“智学桂电”平台,整合知识图谱、智能工具与数字资源,深化智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应用,打造高效、互动的智能化课堂。
在建立“AI+评价反馈机制”方面,学校着眼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数据挖掘与多模态学习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动态的数智化评价反馈机制,有效发挥其对教学诊改、精准培训实施以及资源智能推荐的反拨作用与导向价值,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升”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努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力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应用型人才,奋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做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法治网 w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