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致敬所有以身为烛、以心为光的教师们。他们用耐心唤醒沉睡的心灵,用坚守点燃希望的灯火,用匠心铸造未来的基石,用智慧照亮文明的前路。
教育家精神,是他们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的共同信仰。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深夜备课,每一次谆谆教诲,都在为教育强国的华章谱写下最动人的音符。
愿每一份温暖都被时光铭记,每一束微光都汇成星河。感谢他们——以平凡之躯,成就不凡的事业;以引路人之名,成为这个时代最永恒的光。
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曾湄:“我愿意做‘擦亮星星’的人”
特殊教育老师就像是“擦亮星星的人”,相信每一颗星星都能发光,只是方式不同。
今年8月,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18名特殊孩子通过全国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相当于普通孩子参加的普通高考),成功叩开大学校门。看着孩子们手握录取通知书的笑脸,曾湄老师的眼眶湿润了。32年的特教生涯中,孩子们的一个个高光时刻,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这个占地约103亩的美丽校园里,现有听力、视力、言语及多重残疾类型的学生335名。学生年龄跨度从6岁到24岁,学段贯通小学至中职。对于这群学生,特教老师往往比普通老师付出更多。
“特殊教育不是去弥补孩子的缺陷,而是最大化地去挖掘他们的各种潜能。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圆特殊孩子的梦想——大学梦和工匠梦。”曾湄介绍,对有意愿升学的学生,学校增加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比重。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则采用职教课程体系,保障其职业技能发展。近年来,学校针对视障学生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针对听障学生开设工艺美术和中餐烹饪专业。此外,学校还开发实施壮医、剪纸和非遗传统菜肴制作技艺等校本课程,探索“1+N”证书模式,即一张毕业证加多个职业技能证,让学生们能尽快融入社会。
带着这群特殊孩子找工作融入社会,对曾湄及其团队来说,虽有艰辛,却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有一次,曾湄在普通中职学校参观时,看到义齿(假牙)修复专业,让她兴奋不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专业像是给听障孩子量身定制一样,他们的听力障碍恰好能隔绝义齿制作时的机器噪音,他们能更专注,动作更精细。”她说。
确定了目标,曾湄就开始寻求企业合作。她憧憬着能像普通中职学校一样,学校实训室就是企业的一个车间,实现产教融合。但现实把她的美好设想击个粉碎,绝大多数企业一听说学生是残疾人,就直接拒绝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圳某牙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终于松口愿意试一试。“就像我当初预料的那样,孩子们学习劲头很足,进步很快,企业非常认可。”曾湄开心地说,经过两年的磨合,现在有7名毕业生在那家公司工作。“包吃包住,买五险一金,孩子们每月拿到手2300元,今年涨到4500多元。说明薪酬跟技能水平挂钩,孩子们得到了平等的对待。”
“对于特殊孩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适应’社会,更希望社会‘接纳’他们。其实,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就业岗位,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刻度。”曾湄动情地说,近年来,学生在酒店及多所中学、事业单位后勤岗位稳定就业,用人单位也通过接纳残疾人就业,减免了残保金,他们从“被动缴费”转向“主动接纳”。
“回望这一路,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也是我作为特教人最温暖、最欣慰的收获。”曾湄感慨地说。
柳州铁一中学黄明刚:“教育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老师,我油画展开展啦!”“老师,我找到心仪的工作了!”……教师节前夕,柳州铁一中学副校长黄明刚的微信界面,又被毕业学生的消息填满。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分享,是他坚守讲台24年的动力。而这份动力的起点,要从湖南怀化那片群山说起。
30多年前,黄明刚还是个揣着课本、望着山外的少年。家在群山环绕的小城,“走出大山”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埋在他心里,而滋养这颗种子的,是三位老师递来的“光”。小学时,数学老师孜孜不倦地辅导难题,让他铭记着那份温暖;初中时,英语老师鼓励他大胆练口语,让他收获自信;高中时,在化学老师帮助下,他的成绩从43分飙到130多分,让他真切感受到“好老师能照亮学生人生”。高考填报志愿时,黄明刚毫不犹豫勾选了湖南师范大学,从此踏上了教育路。
2001年,黄明刚入职柳州铁一中学。第二年,他便担任高二年级的班主任。可学生的不信任让他陷入迷茫。在前辈吴超老师的点拨下,他学会“蹲下来倾听”。面对值日吵架的男生,他先递水安抚,再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月考失利的学生走神,他通过日常聊天了解其需求……“教育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段经历让黄明刚有了深刻的感悟。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黄明刚没有停下脚步。学校培训,他总坐在第一排,笔记本记满重点;自学演示文档、视频剪辑,制作的化学实验小视频,让学生们眼睛都亮了。他说:“只要能让孩子学得轻松,多学一点不算啥。”
多年的耕耘,黄明刚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头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自治区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但他依然初衷不改,带毕业班时,他每天清晨6时30分到教室,帮学生梳理知识点;深夜11时,还在回复家长消息;备课时,为了让知识点更生动,教案改了又改。
24载春秋流转,群山里的少年已成桃李满天下的师者。他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学生带了一届又一届,不变的是那份初衷——把当年收获的光,化作照亮学生前行的灯,温暖而坚定。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欧善生:“我的实验室就在田间地头”
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八桂田园,看到欧善生教授正在查看火龙果的长势。烈日下,他拿起火龙果仔细端详,把出现的病虫害和防治办法认真地传授给种植户。年近六旬的欧善生32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田地里,对此他笑称:“我的实验室就在田间地头。”
1993年6月,欧善生从广西农学院毕业,毅然选择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广西农业学校)任教。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育我,‘农业教育不能只是在黑板上种地,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当我成为老师后,带班教学,一半时间会在田间地头。”欧善生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
“欧教授总是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学校青年教师黄老师说,即使从教32年,欧善生教授上课仍会不定期地重新备课,将最新案例补充到课件等教学资源中。他主持建设的《植物病害防治》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编写的教材被全国多所农业院校采用。当下,他又开始探索AI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无人机巡检、病虫害智能识别等。
在学生眼中,欧教授是严师更是慈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陆同学说,刚入学时觉得学农辛苦,是欧教授带他们去农村调研,“看到农民因为掌握了新技术而丰收的笑容,我才明白这份工作的价值。”如今,陆同学已成为当地农业技术骨干,像他这样经欧善生培养的学生已有6000多人,其中很多人成为广西农业战线的中坚力量。“农业是需要坚守的事业,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更多年轻人学农、懂农、爱农。”他说。
“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欧善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广西50多个县(市、区)。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曾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今年4月,他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除了教学科研,欧善生还致力农业技术推广。据统计,他牵头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带领师生深入乡村田野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年间累计培训和指导农户1.2万余人次。
欧善生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正如他常说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培养学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我们农业院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李晓欢:“教师传授知识,更要唤醒信念”
在八桂大地的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身影,他就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李晓欢教授。他来自重庆,奔赴广西,带来的不仅是深厚的学识,还有一份饱含使命感与热爱的赤诚之心。
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的那句“既要做工程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要做提携后学的带路人”,成为李晓欢科研与育人道路上的灯塔。师从张军院士期间,他深受熏陶,传承了严谨务实的学风,也更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信念。毕业后,他毅然来到广西,在他心中,这里需要电子信息人才,更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身为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晓欢长期致力于智能网联与场景化前沿技术研究。他敏锐把握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机遇,聚焦无人系统在复杂地理环境中的应用,直面重大工程技术挑战。他常说:“科研必须落地,不能只是纸上符号。”
2016年,在与五菱的技术交流中,他得知企业研发智能驾驶电动观光车的迫切需求。尽管条件欠佳,他仍坚定表示:“别人能做,我们广西也能做!”随后,他牵头申报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成功研发出广西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驾驶电动观光车。此外,他与广西北投合作攻关的空地一体交通设施监测技术成果显著,系统版本三年迭代6次,构建17个贴合实际业务的AI模型,成为产学研合作典范。
李晓欢深知“产业强、经济强,关键在人才强”。为此,他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将科研难题融入课堂,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工程场景驱动的跨学科课程,自编教材、自制教具,借助AI构建学生画像优化教学。他打造的“广西漓江工坊”智慧实验教学平台,弥补了区内高校信息类课程实践资源短板,实现优质资源全天候开放与学分互认,已服务7万余名本科生,还推广至11所高校。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信念。”李晓欢常带领学生深入边防、深山、港口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他说:“我们带学生丈量广西山川,发现发展潜力,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会扎根广西、建设广西。”
16年来,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支持下,李晓欢创建桂电首个细分领域创新团队,组建广西高校智能网联与场景化系统重点实验室,成立依托实验室的师生联合党支部。他个人荣获自治区模范教师等称号,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次获得科技、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竞赛也屡获佳绩。
如今,李晓欢全力投身广西人工智能学院等建设,围绕“聚才、育英、攀峰”三大工程,培养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他以技术为笔、以情怀为依托,在低空与AI云端持续耕耘。
广西医科大学梁浩:“我最骄傲的是学生们超越我”
九月的绿城,阳光明媚。穿过广西医科大学校园的林荫道,梁浩教授步履匆匆,来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走廊上迎接新生们——这是新学期他与刚入学研究生的首次见面。
“最骄傲的成果,是看到学生们超越我。”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梁浩与学生的照片。
谈及学生,他满脸自豪。
他还记得,如今已是传染病防治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的蒋俊俊第一次登门拜师的情景。
17年前,学生蒋俊俊找到他,眼神中满是渴望与坚定:“梁老师,我想做您的研究生。”
尽管清楚蒋俊俊身有残疾,梁浩仍被这位寒门学子深深打动,毅然收下了这个弟子。
“有一次校运会,腿脚不便的蒋俊俊为了团队荣誉,强忍疼痛完成了团队跳绳比赛。正是这份坚韧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了我。”回忆起蒋俊俊的故事,他不禁眼眶湿润。
而蒋俊俊不负众望。如今,他已是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最年轻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并以最年轻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广西医科大学校友们的“励志标杆”。
不止是蒋俊俊,在梁浩的悉心培养和引领带动下,近1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成长为传染病防治、科研攻关与医疗卫生一线的骨干力量。从教30年,梁浩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有学生曾这么问梁浩。
这是梁浩的梦想。小时候,曾目睹伙伴因饥饿食用未祛毒的木薯而痛苦死去的事,是他心里的痛。“要是我懂点医学知识,说不定就能救他了。”从此,学医的念头在梁浩心中扎下了根。
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医生救一人,公共卫生护一群人。”在考入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他更是爱上了这个专业,从此投身流行病学研究。
从肝炎研究到艾滋病防控,从实验室到厂矿宣教,那颗医学的种子,在他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梁浩主动申请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培养,成为广西第一位专攻艾滋病领域的博士。但此时广西缺乏高致病性病原体的研究平台,针对这一困境,梁浩迎难而上、牵头攻坚,先后建立广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等多个高水平平台,逐步构建起多维、联动、开放的新发再发传染病防控体系。
2020年除夕,接到疫情防控通知的梁浩立即返校,紧急召集团队第一时间内完成了新冠病毒研究资质申报,为广西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梁浩教授主持的BSL-3实验室研究范围已从艾滋病扩展到禽流感、新冠病毒,很多高致病性病毒的研究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30余年来,他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奋战在科研创新、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一线,以科研为刃破解疾病密码,以讲台为基培育济世之才,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法治网 w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