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长安街传来震撼人心的步伐声,与亿万中华儿女激昂的心跳同频共振,汇聚成奋进的时代强音。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新征程,正在波澜壮阔中全面展开。
就在一年前的金秋9月,全国教育大会于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时代出题,广西答卷。教育强国建设,广西何为?壮美广西建设,教育何为?
一年来,八桂大地以实干作答: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始终坚持对标对表、守正创新、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既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规划和决策部署,又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以关键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性举措带动各阶段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和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一同检阅这份沉甸甸的“广西答卷”。
对标对表,高位推动,凝心聚力建设教育强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对于广西而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这既是遵循中央要求、服务国家大局的政治责任,也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在全国教育大会闭幕仅一个月后,广西便迅速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将中央部署与广西实际紧密结合,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区的集结号。
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抓紧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迅速跟进安排“第一议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先后就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行专题学习贯彻。
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列为党组(党委)、党支部必学内容。从高校的思政大讲堂到中小学的主题班会,从城市学校到乡村教学点,广大教育工作者迅速凝聚形成共同推进教育强国、强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八桂田园上思政课
科学决策的前提,是精准的调研。为了避免“上下一般粗”的机械式落实,广西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教育调研。
学龄人口变化如何应对?学前教育免学费政策如何落地?高校特色发展如何引导?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自治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带头领题调研,先后36次率队深入基层一线和出访东南亚有关国家开展沉浸式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海外;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步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这些沉甸甸的调研成果,精准描绘了广西教育的“全景图”和“问题清单”,更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能够“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擦亮时代新人信仰底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广西的答案清晰而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红色基因、民族特色、时代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为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始终,广西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采取“1+14”建设模式,在全区14个设区市分别设立综合改革试验片区,探索构建起覆盖各学段、贯通各领域的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
这一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成立,联盟围绕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社会服务、交流合作等开展工作,努力把广西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和资政服务阵地平台。各高校全面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让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这一年,一张特殊的“壮美广西·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在师生间走红。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足迹,串联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等6大类研学课程和13条精品路线。学生们不再是课堂里的听众,而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湘江之畔感悟信仰的力量,在漓江之滨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这张地图,成了行走的思政课、鲜活的教科书。
广西医科大学开展“向海图强 医路奋进”首期“医路行”大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这一年,《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壮美广西》等地方教材走进课堂,家国情怀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00后话百年”活动中,平陆运河建设等新时代伟大变革成为最鲜活的教材,在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党的创新理论便化作了可感可知的磅礴力量。
红色基因,是八桂大地最鲜亮底色。广西积极赓续红色血脉,以红的“底色”烘托民族“特色”、边疆“亮色”。
一方面,充分发掘湘江战役、百色起义等红色资源,创建大中小学红色研学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55个,每年组织30余万名学生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地开展研学实践,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推动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广西三月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六个一”活动,组织“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千里边疆行”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边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将“小我”融入“大我”。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举办“广西三月三”主题活动
红的底色、民族特色、边疆亮色交相辉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于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
这一系列扎根八桂大地、守正创新的思政教育实践,不仅润物无声,更结出了走向全国的丰硕成果。聚焦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创作的《青春之光》成功入选国家七年级语文教材,让广西榜样感动中国少年;更令人振奋的是,广西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获奖数、思政课教师参与全国教学展示活动获奖数均位居全国首位,彰显了广西思政教育的硬核实力与卓越成效。
扩优提质,智慧赋能,更好适应学龄人口变化
针对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如何健全?县中振兴如何走深走实?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堵点、难点,我们如何攻坚突围?……
2025年8月21日,一场直面痛点的“教育问诊”在南宁展开。14个设区市的教育“当家人”带着基层实践的“活数据”和“真问题”,与自治区教育厅班子成员、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基础教育战线同仁,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务实高效的深度对话,将工作思路捋得更顺,将“实干”“创新”落得更细。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这场坦诚务实的“头脑风暴”,针对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六大焦点十一个议题,碰撞出了破解难题的“广西解法”。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过去一年间,面对学龄人口变化的新形势,广西主动作为,以前瞻性思维,利用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手段,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助力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更好适应学龄人口变化。
南宁市第二中学青运校区
运用人口统计学,研究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预测模型,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学龄人口数字地图,AI预警分析为各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装上“智慧大脑”。
“一县一案”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各类学校的服务半径、数量及规模。近3年,全区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03所、普通高中42所,改扩建一批学校,新增学位25.2万个,有效缓解了万千家庭的“入学焦虑”。
资源贯通使用模式,广西也在积极探索,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就近共享校舍,新建学校按高中标准建设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综合高中(班)改革盘活了中职资源,增加普通高中学位约1.4万个。
此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改革齐头并进,优质教育资源正加速向薄弱学校延伸,让更多孩子共享教育公平的阳光。
这一年,广西在基础教育的种种创新之举,无不传递出鲜明信号:聚焦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打破惯性思维,想方设法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闯新路。
分类发展,各美其美,打造“高峰高原”式高教新格局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广西高等教育如何在新发展阶段中抢滩登陆,实现弯道超车,做到自强卓越,形成“高峰高原”?2025年8月26日,全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咨询会在南宁召开,全区40所本科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院)长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面对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就此示弱,而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这是会上发出的最强音。
“以科学分类为前提、以精准定位为基础、以特色发展为核心,努力在合适的领域赛道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是会上形成的共识。
“充分确保每所高校都有广西特色,都有无可替代的、叫得响、打得出的‘拳头’学科。”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同志在会上指出。
一场深刻的“身份重塑”,就此展开。会后,自治区教育厅谋划制定《广西高等教育“攀高峰、强特色”行动计划》,对推动全区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构建高等教育“高峰高原”推出一揽子行动计划。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进行课后研讨
造峰蓄势,聚焦重点领域谋突破;分类发展,拓宽强特创优新路径。过去一年间,广西围绕国家所需、广西所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创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积极引导高校跳出“同质化”竞争怪圈,攀高登峰、各美其美:
——加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研究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政府、高校、行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将财政拨款、学费标准、招生计划、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与分类评价结果相挂钩,形成闭环工作机制。
——切实转变高校挤“研究型”赛道、抢更名大学、拼硕博点的思维定式,引导高校聚焦国家所需、地方所能,瞄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学科专业。
——找准学科专业和产业的结合点,瞄准全国一流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产教融合专业集群,推动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擦亮广西高等教育名片。
广西师范大学师生参观中国共产党简史展馆
未来的广西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几所高校一枝独秀的“金字塔”,而是多所高校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共同支撑的“五指山”:每一根“手指”都强劲有力,共同托起广西高等教育的新高度。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从职教扬帆到AI逐浪
继续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举办2025中国(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建设……
2025年7月28日,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25年年中推进会,所公布的广西职教新举措,催人奋进。
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过去一年,广西在教育开放合作的蓝海中,既深耕传统优势,又勇闯全新赛道,构筑起服务国家战略的“新高地”。
“职教出海”的步伐,坚实而有力。立项建设的17所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已实现东盟十国全覆盖,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闪亮名片。一年间,20多所广西职业院校携手企业“走进东盟”,建立28个海外培训基地,年均为当地培训工人超万人次,“广西职教”的品牌在东盟国家间愈发响亮。未来,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还将全面实施迭代升级,从“走出去”到“扎下根”,深度融入国际产能合作。
逐浪AI的布局,前瞻而迅捷。在巩固职教优势的同时,广西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敏锐抓住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以前瞻性眼光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教育新高地。
硬件投入上,近年来累计投入12.9亿元,支持11个人工智能领域一流学科和50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全区共有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学位点26个,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37种、布点276个,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具备了坚实基础。
特色优势上,作为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广西正加强东盟语料库建设,发挥区内高校在东盟语种方面的特色优势,充分挖掘和运用区内6000多名东盟留学生、近5000名东盟语言专业大学生和200多名东盟语言本科专任教师积累的丰富语料,为开发东盟语言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数据燃料”。自治区教育厅与科大讯飞的战略合作,更是为这一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人才培养上,更具雄心的是《面向东盟的“百千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人工智能+小语种+专业”的融合培养模式,广西计划3年内培养数以百计的创新型人才、数以千计的“数字金领”、数以万计的“数字蓝领”,全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广西样板”。
从职教扬帆到AI逐浪,八桂教育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拥抱新技术、探索新路径、明确新举措,以坚实的“高地”为基础,向着充满希望的“新高地”奋力攀登,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强劲而持久的“广西动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法治网 w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